- 宏结;钟晓欢;
部分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命悬一线,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迅速进行了应急财政管理,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章综合运用危机管理和灾害经济学分析了目前货币政策和部分应急财政政策的不适用性,以及疫情期间市场对于直接财政投入的需求,本研究认为现金流才是现阶段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并通过对比历史上发达国家应急财政管理的基本状况,阐述了我国应急财政投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从投入方向、投入速度、投入力度、投入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拓宽应急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应急财政运作体系、规范支出管理体制、加大动态监督力度、定向投入应急资金的建议。
2021年01期 No.42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97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宏结;钟晓欢;
部分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命悬一线,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迅速进行了应急财政管理,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章综合运用危机管理和灾害经济学分析了目前货币政策和部分应急财政政策的不适用性,以及疫情期间市场对于直接财政投入的需求,本研究认为现金流才是现阶段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并通过对比历史上发达国家应急财政管理的基本状况,阐述了我国应急财政投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从投入方向、投入速度、投入力度、投入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拓宽应急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应急财政运作体系、规范支出管理体制、加大动态监督力度、定向投入应急资金的建议。
2021年01期 No.42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97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郑忠华;汤雅雯;
本文使用2012-2018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去杠杆政策是否改变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研究发现:去杠杆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资产持有份额,并且这种提高在民营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上尤为显著,显示更多的金融资产是配置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上,说明企业有很强的动机保持自身的流动性。进一步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投资效率越高,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就越少。我们的研究指出:去杠杆政策的效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杠杆率,但却让企业增加了金融资产的持有,刺激企业进一步"脱实向虚";单纯的去杠杆防风险,或许并没有从长远上解决企业从实体经济抽离的问题。
2021年01期 No.42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23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郑忠华;汤雅雯;
本文使用2012-2018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去杠杆政策是否改变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研究发现:去杠杆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资产持有份额,并且这种提高在民营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上尤为显著,显示更多的金融资产是配置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上,说明企业有很强的动机保持自身的流动性。进一步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投资效率越高,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就越少。我们的研究指出:去杠杆政策的效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杠杆率,但却让企业增加了金融资产的持有,刺激企业进一步"脱实向虚";单纯的去杠杆防风险,或许并没有从长远上解决企业从实体经济抽离的问题。
2021年01期 No.42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23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郭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运行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冲击,大多数行业都无法幸免,但数字经济在对抗、缓解疫情冲击方面却发挥了一些独特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根据本文的总结,数字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为防控疫情和缓解疫情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交距离的前提条件、防控疫情的工具抓手、研究疫情的数据来源和对冲疫情的渠道机制。同时本文也针对数字鸿沟更加凸显、涉疫谣言广泛传播、个人隐私频繁泄露等数字经济在本次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1年01期 No.42 3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4588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郭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运行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冲击,大多数行业都无法幸免,但数字经济在对抗、缓解疫情冲击方面却发挥了一些独特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根据本文的总结,数字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为防控疫情和缓解疫情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交距离的前提条件、防控疫情的工具抓手、研究疫情的数据来源和对冲疫情的渠道机制。同时本文也针对数字鸿沟更加凸显、涉疫谣言广泛传播、个人隐私频繁泄露等数字经济在本次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1年01期 No.42 3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4588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温湖炜;舒斯哲;郑淑芳;
本文选用产业识别法测度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数字服务贸易,利用社会网络模型揭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空间特征及中国在全球网络中的地位。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存在结构性失衡且常年处于逆差地位,数字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依赖于专业技术服务出口;中国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但近年来呈现向核心区域靠近的趋势,数字服务贸易伙伴也趋于多元化。进一步将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拓展至数字服务贸易领域,考察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距离和电子交易领域的政策壁垒阻碍了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支付系统领域的政策壁垒对出口有负向效应,对进口影响不显著。
2021年01期 No.42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5903 ] |[引用频次:155 ] |[阅读次数:0 ] - 温湖炜;舒斯哲;郑淑芳;
本文选用产业识别法测度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数字服务贸易,利用社会网络模型揭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空间特征及中国在全球网络中的地位。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存在结构性失衡且常年处于逆差地位,数字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依赖于专业技术服务出口;中国在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但近年来呈现向核心区域靠近的趋势,数字服务贸易伙伴也趋于多元化。进一步将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拓展至数字服务贸易领域,考察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距离和电子交易领域的政策壁垒阻碍了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支付系统领域的政策壁垒对出口有负向效应,对进口影响不显著。
2021年01期 No.42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5903 ] |[引用频次:155 ] |[阅读次数:0 ]
- 李巧明;李文军;叶思晖;
文章利用2011-201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分析创意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市场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测算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从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贸易自由度、文化折扣等角度探索了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的表现。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在出口国的创意产品贸易中主要起到市场扩张效应,相比其他专利密集型行业,创意经济领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反映出我国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含量并不高,因而需要重新审视我国创新指数的排名,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创意带动创新,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转向文化强国。
2021年01期 No.42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81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巧明;李文军;叶思晖;
文章利用2011-201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分析创意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市场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测算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从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贸易自由度、文化折扣等角度探索了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的表现。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在出口国的创意产品贸易中主要起到市场扩张效应,相比其他专利密集型行业,创意经济领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反映出我国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含量并不高,因而需要重新审视我国创新指数的排名,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创意带动创新,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转向文化强国。
2021年01期 No.42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81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许恒;郭正楠;华忆昕;
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福利的促进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在满足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中公共物品的价值输出;另一方面来自于利益相关者在受到企业行为影响后,其经济行为的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了社会责任观念,使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行为形成认可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身社会责任的动机和行为。本文基于社会传染的视角,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其主要利益相关者——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构建并分析一个基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群体中的传染效应使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产生群体化的趋同性,使其所受到的相应影响程度被放大,继而推动消费者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最终产生社会外部效益的叠加效果。在传染效应的作用下,政府规制与企业行为在促进社会责任效果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征,同时,传染效应的存在能够同时提高政府规制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经济效率。围绕消费者群体中的社会传染效应的政府规制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效果,还有助于完善由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所形成的良性企业社会责任闭环。
2021年01期 No.42 7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66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许恒;郭正楠;华忆昕;
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福利的促进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在满足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中公共物品的价值输出;另一方面来自于利益相关者在受到企业行为影响后,其经济行为的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了社会责任观念,使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行为形成认可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身社会责任的动机和行为。本文基于社会传染的视角,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其主要利益相关者——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构建并分析一个基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群体中的传染效应使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产生群体化的趋同性,使其所受到的相应影响程度被放大,继而推动消费者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最终产生社会外部效益的叠加效果。在传染效应的作用下,政府规制与企业行为在促进社会责任效果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征,同时,传染效应的存在能够同时提高政府规制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经济效率。围绕消费者群体中的社会传染效应的政府规制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效果,还有助于完善由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所形成的良性企业社会责任闭环。
2021年01期 No.42 7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66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朝霞;冯泽宇;
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是我国2007年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市场化环境管理手段。客观评价其对试点地区不同排污规模企业减排与产出的影响,不仅对于该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对其他地区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本文首先在D-S垄断竞争框架下分析了排污权交易对地区减排与不同规模企业产出的影响;然后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以排污权交易政策正式生效时间2010年为分界点,利用PSM-DID的方法检验排污权交易对试点地区污染减排的有效性,以及该政策对试点地区大型与小型工业企业产出的影响。本文发现,排污权交易政策有效减少了试点地区工业SO2排放,但是降低了试点地区工业GDP。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该政策促进了试点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并降低了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仅在大型工业企业提高了减排效率,实现了波特效应。本文的发现为中国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1年01期 No.42 9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20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吴朝霞;冯泽宇;
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是我国2007年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市场化环境管理手段。客观评价其对试点地区不同排污规模企业减排与产出的影响,不仅对于该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对其他地区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本文首先在D-S垄断竞争框架下分析了排污权交易对地区减排与不同规模企业产出的影响;然后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以排污权交易政策正式生效时间2010年为分界点,利用PSM-DID的方法检验排污权交易对试点地区污染减排的有效性,以及该政策对试点地区大型与小型工业企业产出的影响。本文发现,排污权交易政策有效减少了试点地区工业SO2排放,但是降低了试点地区工业GDP。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该政策促进了试点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并降低了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仅在大型工业企业提高了减排效率,实现了波特效应。本文的发现为中国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1年01期 No.42 9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20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孟昌;王莉莉;
市场竞争的内生性退出机制下,普遍的产能"过剩"长期内不可维持。中国持续的产能过剩有明显的体制性因素的作用,体制性因素构成"市场化"或"逆市场化"的重要分项指标。在使用动态松弛变量测算方法(dynamicslacks-basedmeasure,DSBM)测算了29个省区市2008-2016年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全国层面的产能利用率后,基于总体市场化及市场化的五项分指标,建立了工具变量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总体市场化水平及各项分指标对不同性质的省区市影响不同:总体市场化水平对产能过剩省区市的产能利用率产生负向影响,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环境对产能过剩省区市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产生负向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对产能利用率产生正向影响,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与要素市场发育对产能过剩省区市的产能利用率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测算发现,以河北省为基准,较发达地区如广东和山东的自发性产能过剩程度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如西北三省份的自发性产能过剩严重。总体上,长期内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改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市场化本身有利于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
2021年01期 No.42 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孟昌;王莉莉;
市场竞争的内生性退出机制下,普遍的产能"过剩"长期内不可维持。中国持续的产能过剩有明显的体制性因素的作用,体制性因素构成"市场化"或"逆市场化"的重要分项指标。在使用动态松弛变量测算方法(dynamicslacks-basedmeasure,DSBM)测算了29个省区市2008-2016年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全国层面的产能利用率后,基于总体市场化及市场化的五项分指标,建立了工具变量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总体市场化水平及各项分指标对不同性质的省区市影响不同:总体市场化水平对产能过剩省区市的产能利用率产生负向影响,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环境对产能过剩省区市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产生负向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对产能利用率产生正向影响,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与要素市场发育对产能过剩省区市的产能利用率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测算发现,以河北省为基准,较发达地区如广东和山东的自发性产能过剩程度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如西北三省份的自发性产能过剩严重。总体上,长期内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改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市场化本身有利于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
2021年01期 No.42 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