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评论


产业经济

  • 印度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李源;王赞信;

    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印度经济的迅速崛起及其实施的“对华产业替代”政策,对中国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通过灰色关联度、贸易结合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多维度评价方法,对中印美三边框架下的区位禀赋、产业优势及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2017年至2022年,中印与中美的贸易联系显著减弱,而印美之间的贸易及产业关联性则迅速增强。中国在资源型产业(农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和服装)、技术密集型产业(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以及化学品、药品、运输设备和汽车等领域,面临来自印度日益增强的竞争和替代压力。因此,中国应重点发展轻工业和高端制造业,以促进重化工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不断提升资源型产品附加值,并在确保关键产业链安全与自主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全球化布局,从而强化自身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综合优势。

    2025年04期 No.69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价格加成”还是“质量升级”?——中国食品质量标准升级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江东坡;金梦佳;韦周虹;

    作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国家食品质量标准是否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对增强水产品竞争力,促进水产品出口持续增长至关重要。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2000—2021年间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和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数据分析中国MRL标准升级对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MRLs标准的严格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尽管抑制了出口量,但是通过提高价格加成和质量促进了水产品出口额增长,且价格加成效应大于质量提升效应。相较发达国家,中国MRLs标准升级对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质量提升作用更显著。相较制成品,MRLs标准升级对水产初级品的质量提升作用更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对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而中国自行制定标准对价格加成的影响更大。据此,中国应坚持等效采用国际通用MRLs标准,大力推进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积极利用公共政策降低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提升水产品出口质量和价格加成率,以制度开放推动水产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69 1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财政压力下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农业税费改革的视角

    王文凯;王珏;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叠加,各地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面对财政压力,解决方法通常有开源和节流两种选择,地方政府会如何选择呢?同时会对公共品供给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利用2000年初逐渐实施的农业税废除政策对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外生冲击,手工收集浙江省2003—2005年乡镇层面的数据并构造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指标,通过广义双重差分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业税废除政策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显著增加了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的财政收入约为农业税损失的2倍。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工业发展有了显著提高,乡镇企业数量、利润和上缴税额均显著增加。这说明,在财政压力下,乡镇政府从原来靠农业税转向依靠发展工业取得增值税,即乡镇政府选择了开源。同时,结果还发现农业税取消显著增加了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品供给。该研究一方面为理解财政压力下基层政府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另一方面也为解决基层政府面临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匹配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2025年04期 No.69 4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企业数智化转型、内部薪酬差距与高质量创新

    崔祥民;赵治理;

    数智化转型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界对其能否改善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尚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词频-逆文档频率(TFIDF)法构建企业数智化转型指数后,实证检验其对管理层与员工间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数智化转型显著提高了管理层和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但员工薪酬的增幅不及管理层的一半,导致薪酬差距拉大。这种影响主要源于转型中的高级阶段,即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在使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利用“智慧城市”作为政策冲击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发现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智化转型通过提升管理层权力加剧了薪酬差距,但同时也会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和职能组织结构,部分抑制薪酬差距的扩大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代理成本企业中,数智化转型对薪酬差距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且这种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科技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却能显著抑制薪酬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分析中,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衡量企业高质量创新,发现薪酬差距对创新呈显著倒U形影响。本文的研究启示在于,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数智化转型中应统筹考虑效率与公平,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数智化转型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2025年04期 No.69 5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27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增值税留抵退税与公司资本结构优化

    刘庆丰;丛正龙;

    本研究通过采用交叠双重差分(Staggered-DID)模型,基于2012年至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深入分析了留抵退税改革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该项改革显著地促进了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改革通过提升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提高现金持有比例、增加短期债务及商业信用融资等途径,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信用评级的提升也进一步强化了留抵退税改革对资本结构优化的正面影响。异质性分析揭示,面临高税费压力的企业、民营企业、盈利能力较低的企业以及信贷限制较高的企业从资本结构的优化中获益更加显著。本文为理解税收政策调整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对优化税收政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及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2025年04期 No.69 8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国际经济

  • 产业国际转移影响下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增强还是减弱了?

    张华;罗丹;

    中国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要节点,产业国际转移对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而对共同富裕进程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在通过双样本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测算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基础上构建多层代际收入流动模型分析产业国际转移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产业转移影响下,男性、城镇地区、低收入群体和东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更低;高技术行业的“重男轻女”问题和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仍然存在;产业转移能够通过提升子代受教育水平和加速产业集聚这两个渠道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有鉴于此,必须通过用活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投资机构等方式以提升代际流动性并借此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2025年04期 No.69 10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科技创新专题

  • 价值引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探赜——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

    蒲传新;周明莉;

    企业家精神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人崇尚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企业家精神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与外在实践路径。研究揭示,企业家精神作为创新、冒险、责任担当与战略眼光的有机统一体,不仅是推动技术革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企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国际化布局的关键因素。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和技术变革不断加速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共享经济等多元化路径实现转型升级。研究强调,为充分释放企业家精神的潜能,亟须构建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金融支持,从而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年04期 No.69 12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消费升级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吗?——基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的证据

    刘同州;张胜利;孔莉;

    新质生产力是历史逻辑和现实演进下的全新指引,在当前供强需弱背景下,实证研究消费升级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升级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消费结构转型的集约边际效应在其中起主要作用;企业较高的供应链集中度和较低的异地经营程度,城市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和较低的劳动力错配是消费升级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条件。拓展分析发现,消费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引致需求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数据要素会与消费升级产生乘数作用,并且消费升级的集约边际效应会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投资需求。研究从供需平衡视角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和外部条件,对在供需双侧改革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政策意义。

    2025年04期 No.69 14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15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文化赋能工业专题

  • 用文化破解创新困境:以博物馆为例

    周冬;焦思恬;

    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的器皿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双重属性,但现有文献鲜少从区域创新角度量化检验博物馆的经济价值。本研究首先从文化经济学与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出发,构建博物馆的区域创新效应理论框架模型,随后使用不受疫情影响的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微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多维固定效应模型来估计创新促进效应的存在性。此外,本研究采用工具变量法和企业层面数据为效应的因果性提供支持性证据。结合宏微观实证证据,本研究发现区域博物馆数量和参观访问对区域创新发展指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为政府进行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路径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2025年04期 No.69 16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思政创新与大语言模型“幻觉”——基于大语言模型中文评价平台的证据

    曾建光;尤澜涛;严江南;杨勋;黄海波;

    随着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和算法的不断创新,大语言模型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在培养公民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思政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与创新。因此,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探索大语言模型如何准确理解并促进我国思政及其创新能力,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大语言模型评估基准平台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思政改革创新发展水平与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思政改革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中的“幻觉”问题愈发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内开发的大语言模型及其外部可用性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幻觉”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强调,在大语言模型应用日益广泛的趋势下,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改革创新方面的研发宽度和深度,是未来大语言模型研发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通过不断优化模型设计和训练方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政教育的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025年04期 No.69 180-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