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评论


新型工业化

  •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双向赋能机理和路径研究

    张夏恒;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探讨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双向话题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具有相同的基础条件与价值遵循。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的核心动能,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产业载体。为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双向赋能效用,建议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维度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通过强化新质生产力要素供给、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新质生产力生成维度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

    2025年03期 No.68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2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知特征、主要挑战与建议——基于10省市1385家企业的调查

    秦光远;周海川;白紫焰;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锚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各地各行业的丰富实践展示出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本文通过对10省市1385家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调研,发现多数企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情高、投入大,六成企业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但同时也要看到,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仍面临较多挑战:投入大与融资难并存、市场风险大与政策导向弱并存、生产性服务业有供给与层次低并存、科技创新难与成果转化率低并存、支持政策有供给与落地慢并存。基于此,本文提出强化金融支持、科学谋划实施路径、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等建议。

    2025年03期 No.68 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5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产业经济

  • ESG评级分歧与供应链稳定性

    陈鹏程;李智;王开阳;乔森;

    ESG评级分歧使供应商和客户难以准确判断企业真实的ESG表现,可能影响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此,本文尝试探究ESG评级分歧对企业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基于供应商—企业—客户的完整供应链关系架构,利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展开检验。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显著而稳健地降低了供应链稳定性,包括供应商稳定性和客户稳定性。机制分析表明,削弱企业声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及提高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是ESG评级分歧降低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ESG评级分歧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负面冲击在民营企业中、在供应链中话语权较弱的企业中以及在高科技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当ESG信息披露符合GRI标准或经过第三方审验时,ESG评级分歧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负面影响被弱化。本文从供应链稳定性的角度揭示了ESG评级分歧的经济后果,对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及优化ESG评级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5年03期 No.68 3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23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出口生存

    王欢;何树全;

    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延长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且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弱化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正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减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衰减速度来提高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分销服务部门、通信计算机服务部门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贸易自由化可以延长我国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外资企业、非核心产品、最终品、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提升更明显。另外,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出口韧性,并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出口拓展边际。

    2025年03期 No.68 6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10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人工智能专题

  •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曾晨语;魏下海;余玲铮;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作为新一代通用技术,其对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和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塑效应,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研究议题。本文基于“资本—技能互补”与偏向型技术变革理论框架,从劳动群体内部、劳资分配关系和区域要素配置三个递进维度,系统考察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重塑劳动技能需求和转变工作任务属性,在“资本—技能互补”效应下,能够有效改善不同技能、任务和经验群体间的收入不平等,这一发现与国际经验证据高度吻合;第二,受部门间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差异的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要素流动,导致资本—劳动要素收入分配呈现显著的部门异质性;第三,得益于技能溢价和集聚效应的双重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促进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配置,展现出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潜在可能。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经济效应的理论认知,也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情景下的前沿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的理论探索和经验考察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2025年03期 No.68 8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2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智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叶振宇;

    数智赋能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理论上,数智赋能充满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实践表明,数智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丰富实践正在成为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开拓区域合作发展空间。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来看,数智技术广泛应用使得科技创新在更大的范围内引领产业创新,要素更容易实现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数实融合更有力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功能,有关地区要积极面向未来,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找准数智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政务服务跨地区通办等重点领域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强化政策供给,锚定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点位,以点带面,以数智赋能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2025年03期 No.68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8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替代还是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劳动应用、风险挑战与治理策略

    齐志远;高剑平;

    生成式人工智能DeepSeek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通过算法混合的方式实现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三种范式的融合,使其运行机制和信息处理能力逐渐接近人类大脑。DeepSeek在场景适应、任务分解和综合决策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劳动能力,并在劳动领域引发替代与强化的双重效应。一方面,随着DeepSeek在劳动领域中的不断应用,它对重复性高、规则性强的劳动工作形成替代效应,推动着人类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引发技能丧失、智能鸿沟、技术性失业等劳动替代风险。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使人类的脑力劳动能力得到强化,在完成非常规、高技能、高创造性的劳动任务时表现得更加出色,但也带来智能依赖、劳动误导、劳动缺场等劳动强化风险。对此,应从劳动法规、伦理规范、劳动适应的角度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治理,促进技术与社会相适应,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技术基础。

    2025年03期 No.68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5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科技创新专题

  • 新型举国体制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基于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王砚冰;白俊红;

    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本文在理论分析新型举国体制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设立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识别各上市公司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并借助交错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举国体制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设立显著推动了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检验表明,新型举国体制通过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途径促进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处于良好创新激励环境、技术市场环境以及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而言,新型举国体制的赋能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结论为中国新型举国体制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政策参考。

    2025年03期 No.68 12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1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企业ESG表现与创新质量——基于专利多维度视角的分析

    朱健;徐光华;李晓东;

    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文在理论分析企业ESG表现影响企业创新质量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企业ESG表现对于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ESG优势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以及管理层激励弱的企业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提升ESG表现可以通过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和降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成本的机制影响企业创新质量。拓展性分析表明,评级分歧和环境规制强度均会负向调节ESG的创新提升效应;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研究表明提升效应不仅体现为专利质量的提高,也反映了创新效率的提升。此外,ESG评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存在行业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企业ESG建设,充分发挥ESG的创新效能提供了政策建议。

    2025年03期 No.68 14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23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数字创新

    洪结银;刘朝阳;李静;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而企业是数字创新的主体,因此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促进企业数字创新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值得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7—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数字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数字创新,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为强化司法保护而设立的知识产权法庭提升了知识产权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保护效能;(3)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利于促进发明专利型数字创新、非国有企业的数字创新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数字创新;(4)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促进企业披露创新信息和提高企业所在地城市知识产权关注度来促进企业数字创新;(5)知识产权与其他政策措施形成的协同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数字创新。本文研究表明,政府应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完善协同保护体系,为数字创新注入新动能。

    2025年03期 No.68 16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12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贸易摩擦、人才政策与出口企业创新

    徐培;金泽虎;李静;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思潮高涨和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以2007—2020年沪深非金融类A股上市出口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贸易摩擦冲击下人才政策对出口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才政策显著弱化贸易摩擦对出口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贸易摩擦冲击下人才政策的应对效应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生产率的出口企业。第三,进一步分析显示,高力度下人才政策对出口企业创新的调节效果最优,保障型人才政策调节效果最显著,人才政策未引发出口企业的策略性创新反应。研究结论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落实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借鉴。

    2025年03期 No.68 187-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8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