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评论


新型工业化

  • 项目动员制:一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产品迭代赶超的新型举国体制

    郑世林;胡惜玥;

    中国高铁在短短十几年内成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技术赶超,被认为是近二十年以来标志性的自主创新奇迹。本文通过剖析提炼中国高铁自主研发史,发现高铁自主创新奇迹来源于项目动员制。中国政府一方面通过项目动员鼓励国有企业之间激烈地项目竞争实现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不断迭代,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利用项目动员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的优势研发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实现高铁自主技术的赶超。这种新型举国体制区别于传统举国体制下利用“中央专委”通过计划指令下发具体攻关任务,而是中央部委充分利用项目动员既推动了国有企业竞争实现产品自主迭代,又拆解不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不同单位的联合研发攻关。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项目动员制这一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将民营企业纳入进来,实现中国自主原始创新。

    2025年01期 No.66 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企业“管理层分析与讨论”文本的证据

    陈晓宇;王正位;陈娟;

    本文探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文章以《中国制造2025》这一政策出台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上市公司年报中“管理层分析与讨论”文本的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标,运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功能性产业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探究新质生产力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上的展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转型升级显著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该结论在PSM-DID、考虑处理效应异质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扩展边际上,这一政策效应体现为企业的经营多元化程度提高,表明功能性产业政策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产品网络复杂度;集约边际上,这一政策效应体现为企业的营业毛利率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制造业企业的差异化战略竞争力提升,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政府补贴的投入则可以加强这些政策效应。本文首次验证了制造强国战略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功能性产业政策实施需要针对具体市场制定更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实现中国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术依据。

    2025年01期 No.66 2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21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产业经济

  • 地区气温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

    赵小磊;李雪梅;

    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迅速扩张,但其市场渗透率仍低于内燃机汽车,尤其在极端温度环境下,新能源汽车面临充电缓慢、续航里程降低和安全性差等挑战,严重阻碍了其推广与应用。本文利用2010-2020年城市层面的季度数据,首次考察了气温波动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变化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具有显著影响,且呈现倒U型趋势。过高和过低的气温均降低了新能源汽车消费,但低温的负面影响更大。当交易前气温偏离最佳气温(16.60°C)时,购买概率降低。在16.60°C基础上,每增加1°C和降低1°C,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减少1881台和5302台,分别占企业收入的4.821亿元和1358.3亿元。气温在14°C—18°C之间时,对消费的积极影响最大,增幅为55.6%;而气温低于6°C时,消极影响最大,降幅为136.6%。心理机制分析表明,投射偏差机制在非典型天气条件下导致二手新能源汽车库存增加,而注意力机制显示,极端气温下消费者更关注性能,适宜气温下则更关注低碳和外观特征。两种机制均表明气温偏离最佳范围会减少消费,但影响路径不同:投射偏差在天气良好时增加购买,注意力效应在天气恶劣时提高购买意愿。本文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微观证据,并为企业将自然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提供了参考。

    2025年01期 No.66 4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8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限制性产业政策、地方政府激励与去产能效应

    谢香兵;李沈;余文桥;

    产业政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它有助于引导微观企业经济行为,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目标出发,将地方政府行为纳入分析框架,探讨限制性对产业政策受限企业转型的引导效应。研究发现:限制性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受约束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且对企业绿色创新投入水平具有溢出效应。机制检验发现,限制性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减少政府补贴、增加税收负担和缩紧银行信贷发挥去产能效应。调节机制发现,限制性产业政策的去产能效应在营商环境较好和非国有企业更为凸显。考虑地方政府行为时发现,当存在地方官员晋升和财政压力负担较大时,限制性产业政策的淘汰效应将会被弱化。本文研究既丰富了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经验证据,又为供给侧视角下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5年01期 No.66 7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9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增值税税率下调与产业链间接税税负差异——基于产业链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何代欣;刘诗阳;尹利伟;

    增值税减税对企业的间接税税负影响巨大,但少有研究从产业链视角探究增值税减税对上下游企业的非对称影响。本文利用2018年我国增值税税率下调的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增值税税率下调与制造业产业链的间接税税负变动的关系。本文运用产业链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制造业产业链的间接税负,发现在2018年增值税税率下调之前,上游制造业企业的间接税税负就比下游制造业企业高9%。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增值税税率下调具有非对称的减负效应,下游制造业企业的间接税税负比上游企业降低得更多(-0.36%),这导致产业链两端的税负差距继续扩大。进一步分析发现,行业集中度高的下游企业间接税税负减轻更多,居民消费率高的下游企业间接税负下降更明显。本文结论表明制定精准有效的减税政策需要考虑产业链税负差异,对上下游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

    2025年01期 No.66 9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10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数字经济

  • 农村电商特色产业创业与稳就业

    王奇;晋晓姝;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评估农村电子商务创业的本地就业带动效应,既有助于全面理解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经济逻辑,又有助于探寻有效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立足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形,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村级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对农村本地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创业通过打造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显著提高了本地就业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创业成为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的蓄水池,减少了劳动力外流,同时也为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尤其促进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研究为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创业带就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

    2025年01期 No.66 10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4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创新——基于突破式创新视角的分析与论证

    黄雪琴;韩爽;

    在我国面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与努力突破科技封锁的需要这种双重压力下,探究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质量既是发展需要也是现实要求。本文从突破式创新视角出发理解高质量创新,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衡量企业突破式创新水平的方法,并运用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突破式创新水平,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次,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及促进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这三条途径来提升创新质量;最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促进效应在国企、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内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对于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为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1期 No.66 12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30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ESG

  • 技能还是学历?——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陈瑛;唐堂;陈子琦;

    人力资本水平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均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更突出;高技能人才占比越高,越能强化企业对冗余资源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进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深;高技能人才更具普适性,其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度企业中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而高学历人才仅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能够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因此,为提升我国“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技能中国目标,本文认为需重点加强数字工匠等关键技术性人才在企业数字转型中的支持与投入。

    2025年01期 No.66 14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9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产业转型

  • 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陈磊;杜涛;

    革命老区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短板。针对陕甘宁、赣闽粤、大别山、左右江和川陕五个重点革命老区的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政策,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基于2000—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分析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政策给政策覆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了18.40%的额外增长,重大项目布局和财政转移支付为代表的“外部输血”和经济实际增长为代表的“内部造血”是两条重要作用渠道。(2)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政策使得五个重点革命老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更多地涌入实体经济而非房地产部门。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政策促进了产业升级与转型,并且在政策覆盖地区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3)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政策对固定资产的促进作用在社会经济指标相对薄弱的地区效果更显著,且具有政策示范效应和空间溢出性,可以带动政策覆盖地区周边以及其他相关地区发展。综上所述,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政策是对以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通过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拉动经济长效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和城乡共进的可行路径。

    2025年01期 No.66 16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统一大市场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基于市场分割的研究

    杨玉浦;魏楚;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市场分割问题是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巨大阻碍。此前文献从理论框架、实证测度和改革方案等角度分析了市场分割问题,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包括对市场分割与统一大市场两个概念的内在逻辑关联、市场分割在经验研究中的测度和前置假设、对要素市场的研究等。本文首先回顾了统一大市场的探索和建设进程,从市场分割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实证估计和规制方案三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文厘清了市场分割与统一大市场两大概念内在的机理和关系,比较了市场分割各种测度方式的学理性假设和适用范围,并展望了未来破除市场分割、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领域的方向和前沿,这为后续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提供指引。

    2025年01期 No.66 180-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14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产业

    《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

    <正>尊敬的审稿专家:您好!瑞雪飘香,新春将至,我们即将告别成绩斐然的2024年。在此,《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全体成员,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2024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产业经济评论》,继续砥砺前行,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再上新台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新产业快速增长,新业态持续向好,新的模式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期刊也紧跟时代步伐,取得了诸多成绩。

    2025年01期 No.66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3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